当前位置:瑞丽女性馆>热点>百姓民生>

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金院师生深入黄水村

百姓民生 阅读(8.57K)

浙金院师生深入黄水村 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

队员们与叶星灿老人合影

为深入了解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大学生实践团赴台州天台县龙溪乡黄水村,探寻天台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水十八锣”的足迹。队员们认真观看了十八锣的演出视频与图文资料,并对十八锣的传承者叶星灿老人进行专访。

叶星灿老人是“十八锣”表演艺术的传承者。他是土生土长的黄水村人,见证着“黄水十八锣”八十年来的历史变迁。据叶星灿介绍,“黄水十八锣”源于唐朝,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由鼓、鼓板、大锣、小钛锣、大钹、小钹等组成,分5个段落,其中有三五七、九记头、慢板、长锣、五七、后倒板、紧板、分阶等不同的节奏,敲打时由鼓板引领,讲究锣鼓之间声响的和谐,是“送水”时表达百姓喜悦心情的表演方式,后成为黄水村欢度喜庆时的保留节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我们没能现场亲眼目睹‘黄水十八锣’的震撼,却从叶星灿老人的描述中感受到了场面的宏大与庄重。”一名队员感慨地说。

采访后,队员们也得知了“黄水十八锣”在当下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传承者少。“现在会表演黄水十八锣的主要是老年人,小孩子大多不愿意学,也没有人愿意看,所以很少有新的表演者。”叶星灿说。据统计,现在会完整演奏黄水十八锣的人,全村只有不到50人。

为了不让“十八锣”这门非遗艺术走向灭亡,2008年初冬,村里老人召集了10多个在县城里打工的男人,每周都会回村,聚在祠堂里学敲“十八锣”。如今“十八锣”不仅为了贺喜,也为每一位离开人世的黄水人奏响。可以说,“十八锣”已经融入到了黄水人的血脉,成了黄水人永远也抹不去的印记。

接下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赴台州天台暑期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分队的师生还将继续深入天台县的其他乡村,去找寻更多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的繁荣,助力添彩。 本报记者 阮飞霞

通讯员 王舵 蒋梦佳 叶雅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