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瑞丽女性馆>热点>百姓民生>

一个人要像一支 非理性戏剧《变奏曲》:在孤独中

百姓民生 阅读(2.07W)

非理性戏剧《变奏曲》: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

非理性戏剧《变奏曲》: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 第2张

刘婷婷

非理性戏剧《变奏曲》: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 第3张

张妍

非理性戏剧《变奏曲》: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 第4张

陈耀怡

2017年6月28日-7月2日,由曜灵传媒出品,青年戏剧导演安德执导的非理性戏剧《变奏曲》将于北京鼓楼西剧场与观众见面。6月12日,该剧在北京77文创园完成了第二次联排。暗藏玄机的剧情、直指人心的台词和感同身受的“孤独感”,《变奏曲》作为一部原创小剧场话剧,以独特的视角和排演方式,从当下大IP改编和青春言情题材中跳脱出来,成为今夏北京的小剧场的“清凉之风”。

这是一部关注创伤与成长以及自我成长的悬疑戏剧

《变奏曲》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极为“特殊”的一家四口:躁郁症的父亲、重度抑郁的姐姐、极度叛逆的弟弟以及作为医生的母亲,他们彼此间隐瞒着只属于自己的秘密,他们深知这些秘密对自己而言是充满诱惑的糖果,但对家人却无疑是一颗炸弹。1999年,在千禧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戳穿的不只是世界毁灭的末日谎言,还有这些试图维持安定却早已失去平衡的秘密......

“不是所有人经历了苦难就能成为艺术家,对于有些人来说,苦难可以被萃取,但对另一些人,苦难就只是苦难。”当“父亲”讲述作为画家所需的出世和入世对立时,我们会想到自己;当“姐姐”讲述小时候因为学习小提琴承受过大压力无法释放时,我们又会想到自己;当“弟弟”困惑的面对家庭中真实的囚禁和虚假的自由时,我们还是会想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矛盾、过往经历的创伤和人类永恒的话题——“认识自己”,随着剧情的深入交织出现。“之所以说’非理性’不是想贴一个意识流的标签,而是我们真的希望观众能别带那么多理性思维去看待这个极其戏剧的故事”,作为一名新晋话剧导演,安德非常坦白地讲,“人总有非理性的时候,有时候我们需要一点矫情和造作,这样会更好的理解自己。我们都活的挺孤独的,内心多几个声音去关心自己也许不是坏事。”

非理性戏剧《变奏曲》: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 第5张

刘翰泽

非理性戏剧《变奏曲》: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 第6张

张学文

非理性戏剧《变奏曲》: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 第7张

徐若昕

这同时是一部把戏剧治疗大胆搬上舞台的原创戏剧

“戏剧疗法是一种有意识的、使用戏剧来达到心理治愈的精神病治疗手段。这种手段为参与的患者提供了特定语境,让他们可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病人通过对戏剧角色的认知,探索自我内在经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加深对自我角色的认知……”

在《变奏曲》剧情的尾声,作为医生的“妈妈”走到台前略带解说性地向观众解释她的“救命稻草”,像是孤注一掷的无奈告白,又像是为了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剧中人物的多重身份。“确实,目前对于戏剧治疗这个名词,中国的大多数观众是陌生的,《变奏曲》大胆地把戏剧治疗的情景还原在戏剧舞台上,不仅是为了两个时空的故事能更好的交错,完成人物之间的角色转换和矛盾的急速升温。其实我们也是有意识的向观众或多或少地普及有关“戏剧治疗”这一特殊的医学治疗手法”,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现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研究生的青年编剧徐若昕认为,“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剧场对认同剧中人物者具有情绪宣泄作用’。无论是辅助儿童心理成长还是针对成人心理疏导,戏剧治疗值得被更多人关注。”

谈及《变奏曲》的创作及呈现,导演安德确定他和编剧有着一致的初衷:“希望这部戏用最典型的例子和最特殊的群体让我们找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理由。我们总觉得精神疾病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离我们很近,甚至越来越近。在这个压力山大的社会,希望每个人对人对己都可以少一些压迫,多一份理解吧。”

非理性戏剧《变奏曲》6月28日至7月2日将在北京鼓楼西剧场上演。